怀宁县:文化振兴 乡村铸魂 安庆地图 -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

怀宁县:文化振兴 乡村铸魂

时间:2022-06-13       来源:千年古镇石牌

  怀宁县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,丰富乡村文化生活,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,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。

  村史馆建起来

  一件件物品承载着历史,一幅幅图片记录了村落发展进程,一处处实景浓缩着村民们集体记忆。作为省级美丽乡村,怀宁县月山镇复兴村2018年建起全县第一家村史馆,展出的身边好人、精彩的故事,让村民在参观休闲中汲取精神文明力量。复兴村史馆以村史村情、薪火相传、红色经典、家规家训、乡村记忆、复兴工艺、农耕文化等为重点,通过文字、图片、实物等多种形式,还原乡间生活场景,展示乡村变迁发展足迹,传承当地丰厚的民俗文化。

  “上面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复兴村近两年推选出来的好人典范,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,勤劳、善良、勇敢,在家里孝敬父母……”在开放式展览中,每天都有村民走进史料馆,聆听解说员赵云娜介绍,了解村庄发展和身边的榜样。在“传承美德、树立新风”的文化墙上,上榜的19位普通村民,是当地在敬老孝亲、邻里互助、热心公益、带动发展等方面的典型。“复兴乡贤”“家规家训”等板块的展示墙,同样传递着文明正能量。村民们通过边听边看,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,感受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和谐之美。村党总支书记查正严说:“我们把家规家训和好人乡贤事迹,陈列到村史馆,能让每位观展者从身边榜样和传统族训,汲取精神力量,传承好传递好文明正能量,营造文明乡风。”参观完村史馆,村民杨积群满心感慨:“村史馆既有古训,又展示了身边的好人。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忠孝勤俭的美德,把它发扬光大、传承下去,做好人办好事,把乡村建设得更加文明,更加美丽。”

  复兴村村史馆打捞村里历史往事,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,让它们成为村民了解村情村史的观测站,汲取精神文明力量的传播站,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的加油站。同样在村内的文化长廊里,在乡村文化墙上,图文并茂的展板,成为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精神文明的“窗口”,也让村民在学习中践行传统美德,共建文明乡风。“每次到馆里走走转转,那墙上的《杨氏家训》《陈氏家规》等等,每每读来,都使我激动万分,这对我们教育子孙后代确实大有裨益呀!”已过古稀之年的杨成满老人激动地说。

  村歌唱起来

  “皖水之滨,大堤之下,古老的土地勃勃生机,美好的村庄,美好的生活……”在石牌镇普济村,村民们无论聚会活动,还是自个干活,少不了要唱一唱黄梅调的《普济之歌》。

  普济村地处怀宁老县城石牌镇西部,20个自然村,56个村民组,1100户,4600人,这些年来,普济村从村情出发,建成3000亩优质粮基地、2000亩意杨经济林基地、1000亩蔬菜种植基地、百户畜牧养殖示范大户等四大经济板块。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,村里持续开展环境整治,推进垃圾和污水处理、沟渠清淤、道路硬化和植树造林,着力消除脏乱差,改善人居环境,“走清洁路、喝干净水、上卫生厕、住明亮宅”成了村民们活生生的现实。

  村党总支在工作中发现,虽说日子好过了,可村民们干活没过去那么齐心了,村里也少了浓浓的乡情。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?2014年5月,普济村在全县行政村中开先河,决定以自创的村歌教育引导村民。在村里盛情邀约下,由县内诗词名人何玉龙担纲创作符合村情的村歌,何老先生通过查资料、走访老人、请教当地乡贤,不久一曲《普济之歌》歌词创作完成,并由县文化馆作曲家陆梓谱了曲。随后,驻村干部和村民自发进行了排练,村里跳广场舞的姑娘、媳妇们争着伴舞,最后还在村里进行了汇报演出。

  昔日“一穷二乱三难管”的普济村,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富裕村,“孝老敬亲”“和谐邻里” “白事简办,喜事新办,小事不办、赌事不办”成为村里新风尚,该村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集体、全国第六批民主法治示范村、全国巾帼示范村、省美丽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等称号。

  村戏演起来

  端午节期间,怀宁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组织的“送戏进万村”活动走进洪铺镇,由怀宁县金义黄梅戏剧团在该镇13个村(社区)巡回演出黄梅戏,让人民群众坐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演出,近距离欣赏“文化大餐。

  演出现场人头攒动、掌声阵阵,演员们用耳熟能详的黄梅唱腔让村民们十足过了一把戏曲瘾。那惟妙惟肖的表演让现场群众大呼过瘾,场面十分的热闹。《荞麦记》《寻儿十八年》等贴近农村生活的节目表演,风趣、幽默、富有真实情感,引起群众共鸣,大家纷纷表示,希望以后可以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来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。

  “送戏进万村”活动深受戏迷群众的喜爱,不仅真正意义上打通文化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进一步助推全镇的文化建设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。

  正月新年戏、二月下田戏、三月清明戏、四月青苗戏……一年四季,季季丝竹不断,在怀宁,演戏看戏成了农民长见识、受教育的好方式。活跃在怀宁城乡的20多家黄梅戏民间班社的演出之所以叫好又叫座,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敢于结合新形势,不断推出新作品、新剧目。每年,这些民间剧社都能结合新形势,适时推出一批新戏。

  农民需要什么,剧团就演出什么。“村民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,根据身边事创作新戏,群众一下子就看懂了,听进了,记牢了。”洪铺镇金义黄梅戏剧团团长胡节银说。金义黄梅戏剧团自1989年创建以来,依靠自身力量,长期坚持面向农村、面向基层,贴近实际、贴近群众、贴近生活,既继承传统又善于创新,广泛开展健康向上、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演出活动,年均演出400多场次。金义黄梅戏剧团还荣获全省首届民营“百佳”剧团荣誉称号。

  村志编起来

  怀宁县首部自然村庄志《陈圩志》2021年在黄龙镇编印成功,陈圩所在的黄龙镇杨林村从《陈圩志》中选取乡贤传记、家规家训、家风故事,通过展示墙予以展示,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。

  黄龙镇陈圩自然村村不足300户人口不足千人,过去是个行政村,后因区划调整,被合并到杨林村。如何给后人留下可以回忆的东西,陈圩自然村几位村民决定“写自己村的故事”。几年前,陈圩自然村吕红胜牵头组建起村志编辑小组,着手收集第一手资料编写《陈圩志》。参加村志编写的村民,最大的年龄81岁,最小的年龄52岁,他们有的在本村居住,有的在外地工作。村志内容涉及人口自然状况,以及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等多个方面。暑假回到村里的几位大学生得知村民组编写村志的消息,立即义务投身这项工作中,“乡音亘古今,乡愁暖人心;走遍天涯路,最是乡情深。一个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、长在什么地方,那地方的山水草木、人文地理、村闾小巷、乡俗民情,便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窝里,镌刻在他的记忆中,使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。”一位参加义务搜集整理资料的大学生说出了大伙共同的心声。

  为了帮助各地留村史村志、建民俗馆、修家谱等乡风文明实践,怀宁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和县文化部门面对面指导。月山镇复兴村筹建鲤鱼中心村民俗馆,怀宁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和文化馆采取召开座谈会、走访询问、田野调查、查阅资料、实地查看等形式,指导搜集、整理鲤鱼中心村的村庄历史、地形地貌、山川传说、经济史略、民俗民情、家规家训、红色文化、戏曲文化、地方特产等方面的资料,以充分展示鲤鱼中心村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。几年前,五凤堂徐氏启动四修家谱,怀宁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多次上门指导修谱工作,提供历史佐证资料;帮着编写大纲、核定目录、创新体例;改革文字排列模式;重新归纳名列准则、世系排列、谱论教化、人物传略、大事记载、名目详解等内容,体现出时代性、地域性和家族特色。

  • 敬请关注“安徽特色小镇网”微信公众号
查看更多 新闻动态
殷港艺创新闻汇|一周资讯概览(11月6日-11月12日)
殷港艺创新闻汇|一周资讯概览(10月30日-11月5日)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