怀宁县石牌镇:徽班博物馆 新闻动态 -9游会真人第一品牌

怀宁县石牌镇:徽班博物馆

时间:2023-07-18       来源:中安在线

  徽班博物馆位于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湖区范围内,由北方华录联合体中标承建。项目占地面积32亩,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,为小型博物馆。总投资约5020万元, 项目主体一层,局部二层,建筑高度11.8米(1层高度7.2米)。博物馆外观设计由孟建民院士设计,整体风格采用了徽派建筑样式与格局。博物馆对面是规划中的京黄大剧院和游客接待中心,博物馆路、市政道路以及文化广场街正在修建中。

  博物馆的大门仅一米宽度,这样设计是为了给人曲径通幽、豁然开朗的感觉,从大门进入就可以看到月沼,月沼的元素来源于黄山宏村。博物馆内到处可体现徽派元素,例如徽派三雕,大门入口处有石雕,同光名伶十三绝、窗户也都采用的砖雕,而且仔细观察下每个窗户的造型都不同。博物馆内部的梁、戏台是木雕,雕刻的也都是戏曲人物。博物馆雕刻艺术品都是由非遗传承人现场手工雕刻,历时半年之久。

  博物馆整体四面围合中庭形成中轴对称,近似方正的“回”字形布局。这种布局不仅呼应了徽州当地传统的建筑样式与格局,也形成了高效的功能分区。“回字形”的四边分别由接待休闲区,固定展示区,临展活动区与后勤行政区组成。

  “徽班昳丽,始自石牌”。这是包世臣于嘉庆十四年(1809年)赴京会试时,在京都看过不少徽班演出后,写在《都剧赋》文中对石牌在戏曲文化中地位的客观评价。

  “徽班”就是清代来自安庆“花部”(地方戏)的声腔剧种和班社,它兼指剧种和班社,它是包括吹腔和皮簧的多声腔剧种。徽班成名于扬州,在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)进京,大获成功并扬名天下,开创了中国多声腔剧种大融合的新时代,为后来京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。

  博物馆的中庭,青瓦白墙,砖雕门楼,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,每户都以天井为中心,雨天落下的雨水,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,俗称“四水归堂”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的心态。

  二层双面戏台是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。戏台较为现代的一面面向城市,将展示静态的徽班戏曲雕塑,开门见山式地昭示着博物馆的主题。戏台较为传统的一面则面向博物馆的中庭,是动态表演的剧场,也是博物馆内部的聚焦点,体现了徽班博物馆专属的功能特性。戏台的穹顶是一个亮点,也叫小材大用,它是利用边角料通过榫卯结构拼接而成。

  石牌不仅是一座千年古镇,也是徽剧和黄梅戏的发源地,素有“京黄故里,戏曲圣地”之称,从石牌也诞生了很多戏曲大师,例如“国剧大师”杨月楼,“京剧鼻祖”程长庚,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均学艺成名于此。石牌的戏曲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石牌人,在石牌几乎家家户户、男女老少都能唱戏,“出门三五里,处处黄梅声”是石牌群众文化生活真实写照。2017年石牌镇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,同年入选安徽省省级特色小镇,2021年被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现在的石牌已以戏曲文化为底蕴,建设发展为起点,在怀宁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下致力于打造“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”。县委、县政府统筹谋划了石牌镇戏曲文化特色小镇项目有12个,徽班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徽班四百多年的风雨艺程,生动而丰富地反映出了中国戏曲与社会、经济密切而深刻的关系。其兴衰起落,体现了中国戏曲随地域而变、随时代而变的特点。它由简单到丰富,由包容到创新,成为一座不拒陈艺、善融新艺的戏曲熔炉,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品艺兼优的大师名伶,堪为当代之楷模,今日之师表。

  坐落于“戏曲之乡、徽班之源”的徽班博物馆,展示了徽班历史的辉煌,积聚了徽班艺术的遗存,再现了徽伶人生的传奇,知古鉴今,为未来留下了有益的思考。(董珊珊)

  • 敬请关注“安徽特色小镇网”微信公众号
查看更多 新闻动态
殷港艺创新闻汇|一周资讯概览(11月6日-11月12日)
殷港艺创新闻汇|一周资讯概览(10月30日-11月5日)
网站地图